廖宇:“互联网+”时代下的能源转型与商业创新
? ? 特别声明:本文为南度度特邀专栏,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 ? 作者:廖宇,男,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主席,德国柏林电网公司新能源项目主管,曾工作于苏州供电局、西门子智能电网部项目管理中心,2005年毕业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能源工程硕士??袢鹊哪茉椿チ贫吆桶谜?,微信号liaoyu_germany。廖宇和他的小伙伴们所创立的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应该说是德国最有活力的专业协会,希望能有更多的能源爱好者加入,一起实现更多的梦想。
? ??“环境治理与能源转型的难点不在投资,不在技术,甚至不在时间,而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前不久在德国举办的德国能源世界大会和CEBIT电子展上,德国工业界与互联网界的人士都达成共识,节能与环保必须成为时尚才能让高耗能的企业和大手大脚的用户趋之如骛,而这个时尚的来源只能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不是苦苦钉牢的国家补贴和投资注入。
? ??用时尚去为环保背书,不能不说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创新。因为提起环保,人们首先感到的必然是一种无形的压力。经济学上有一条著名的曲线,叫做库兹涅茨曲线。这条倒“U”形曲线也被人运用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上来,可以描述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时年代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无一例外都出现过严重的环境污染:从1952年伦敦雾灾的惨痛教训到1955年美国洛杉机的光化学污染事件,包括1962年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的雾霾灾害和酸雨都可作为例证。
? ??倒U曲线的顶端告诉我们:如果环境退化超过一定的生态阈值,生态平衡就变得不可逆转,解决环境问题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除非我们及时调整坐标,将环境因子也纳入经济发展的主体函数,否则这一理论几乎不存在任何值得质疑的地方。因为其理论基础似乎顺理成章无懈可击:治理环境必须要投入巨资,对整体工业发展即使不是阻止和敌对的关系,至少也起到相当的迟滞作用。
? ??但,这是前互联网时代的经典。对于即将汹涌澎拜席卷时代的“互联网+”新经济常态而言,我们可从德国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历程中借鉴一二,环保产业一旦可以和互联网充分结合,应该可以对经济带来更多的增长和刺激点。
? ??上世纪六十年代战后恢复期,由于德国鲁尔区的煤铁重工业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气,对当地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1961年雾霾开始在德国上空不断上演,并在来年导致了156人死亡,这对当时不重视空气环境?;さ牡鹿缁崾且桓龇浅4蟮慕萄?。
? ??但是现在我们再去鲁尔区,看到的是很多工厂改造的博物馆和酒吧,林林总总的科研机构。目前鲁尔区已经成为欧洲大学研究场所密度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德国治理雾霾的最首要手段。所以相对于鲁尔区1964年的206微克每立方米的二氧化硫,现在已经降至仅有8微克每立方米。
? ??如今德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上的环保大国。自1991年在柏林最后一次出现雾霾后,德国境内再也没有发生过雾霾现象。整体的工业转型使得德国人意外地收获了一条经典法则:坚持环保这件事情到最后一定是一件各方面都受益的好事,如果有某个群体类型没有觉得自己受益,那就一定是因为没有坚持到最后。
? ??从零到一,一步步走来清晰可见。因为懂得,所以坚持,德国人在能源转型的环保道路上完全可以成为全世界楷模的理念是:笃信整个绿色产业链可以成为一个新的国民经济发展支撑,?;せ肪巢⒉恍枰晌恢掷圩富蛘咚凳侵没?,而完全是可以放在新时代背景下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
? ??由此就不得不提到这个今年无比火爆的概念:能源互联网。这是一个庞大的创新系统,它的本质是解救即将被淘汰的传统能源产业,让他们借助互联网技术顺利分散和自发转入到新能源及衍生行业。这个过程当中,所谓的制度、垄断、资本、技术都不是真正的障碍,真正的障碍是到底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理解能源和互联网的精髓。
? ??德国能源互联网发展到2015年,几乎所有的大公司如西门子、博世都宣称拥有虚拟电厂计划提供分布式能源控制方案,几十家数据服务公司可做电价分析和直接并网代理,此外能效管理、节能合约、充电设施服务等等不一而足,琳琅满目。
? ??今年最火爆的虚拟电厂服务,不仅可以用来集合分布式电站统一调控上网,技术端还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电站和储能设备来提高调频容量,要知道在不远的将来,如果新能源比例超过50%,对电网调峰调频的要求只可能来自新能源本身去解决,因此这种组合型的能源服务公司的上升空间还非常大。
? ??2005年开始德国人就在研究虚拟电厂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示范项目搞了好几个,到去年底才慢慢开始有了不到10%的份额。但正是因为积累而并非突然起来爆发,不仅团队磨合成熟知识储备够厚压根不怕盗版,接下来的几年也清晰可见:虚拟电厂的本质就是要让新能源运营者手中的牌越来越多,现在是调控风能光伏生物电站的有功无功出力,下一步就是接入储能并且安排储能余量随时适应动态电力市场,参与一次二次三次调频,再下一步就需求侧响应调控智能家居、智慧建筑、电动汽车直至工业4.0,甚至从微网到纳网的转变。
? ??再下一步呢?那就是一个二次元的世界了,似乎只有到了中国才更容易实现:成都,银川,贵阳的大数据中心随时提供虚拟数据服务,待电价便宜的时候一声指令腾讯百度的大规模数据运算皆可转到电费最划算的地方进行。
? ??这是一种换时代的需求与供给模式,对此我们找不到更好的名字来形容,而只能贯之以“互联网+”来概括。
? ??有人曾经比较了德国与美国的互联网及工业生态圈,认为表面上德国的信息产业虽然没有美国那么风光无限创新不断,但其实质更接地气更注重于传统产业的结合。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最优秀的IT名校毕业生去的都是硅谷的谷歌脸书,而德国最好的信息学精英喜欢去的却是宝马奔驰这样的大公司,参与的是汽车电子化智能停车系统这样的具备充分工业色彩的项目。
? ??比如西门子最近推出一个集合了大数据和车联网概念的停车系统,可以非常好的诠释这种差别。在欧洲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交通流量,是来自愤怒的司机们在寻找停车位。于是西门子开发了雷达停车位系统,用来解决这样的拥堵。今年四月起,西门子公司将在德国柏林,对40个停车位搜索雷达传感器进行测试。这些传感器被装置在柏林街头的路灯上,每一个探测器能扫描30米范围的路面状况。扫描结果数据将通过智能手机APP传输给用户,通知用户哪里有符合他们车辆尺寸的潜在空位,然后导航仪自动将用户的目的地到达区域指向附近的这个空位。落户柏林,是因为这里是德国电动汽车最多的城市,也是政府设立的2020的全球智能城市示范地。
? ??这样的思路才是真正地大数据和车联网应该带给我们的生活改变。应该说这是两种文化的差别。但更需要人们体会的是,完善的工业结构也使得德国的经济发展具备了超越美国的互联网结合基础,至少在能源领域的确傲视天下。
?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是2010年以来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特色,这一背后的推手是移动互联网与各种新兴ICT通信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而能源本身的生态系统,由于互联网的深入发展,需要更多的与金融、交通、物流和通讯等重要支柱产业合纵连横。这里面就孕育着很多意想不到机遇和创新。
? ??再举个例子。有家公司发明了一个视频解读电费帐单的程序,账单寄来以后,可以自行解读PDF并且生成5分钟的数据演示视频,定制化的告诉你用电多少,为什么增加了,明年有啥新政策,如何节能,整体家庭能耗如何等等。
? ??初看这个应用稀松平常,但仔细了解下来,为什么要德国的能源公司会多此一举的定制这样的程序呢?因为据大数据显示,德国80%以上的客户服务电话都是解答帐单问题,而这其中95%都是没有错误只是用户误解不能准确分析帐单,所以这个程序不仅可以降低客户中心服务压力,更有效的配置座席和硬件设备已到达效率最有,还可以让没有时间回父母家的年轻人们远程操作第一时间解决老年人的忧虑,同时还可以倒逼大家统一使用电子帐单,节约纸张印刷费用。
? ??一举三得,用户体验至上。这种互联网精神映射下的创新推陈出新的向前发展的前提是:能源的确成为民众和社会普遍关系的话题,不只是因为能源是一种消费品,更重要的是能源可作为新型商品甚至是投资对象来出现。
? ??所以能源互联网在德国的发展几乎已经是水到渠成,整个工业社会注重的已经是理念与利益上的广泛互联,而绝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互联网端的信息链接来完成沟通。